走来走去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之后,香港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后来,很多人去了加拿大、新加坡,有的人甚至卖了香港的房子,当然,现在他们都后悔了……”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感慨颇多。
“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回归前后的港产电影中,能看出香港电影人的徘徊和迷惘心态。” 香港浸会大学的卓伯棠教授说。
陈果的97三部曲、陈可辛的《甜蜜蜜》、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都做了最好的诠释。“那个时候,走出去,是很多香港电影人的想法。”吴思远说,其中就包括周星驰,当时也想移民加拿大。吴宇森的《变脸》和《碟中谍Ⅱ》把他捧到了好莱坞的巅峰 。
而演员中,周润发的《安娜与国王》、成龙的《尖峰时刻3》、杨紫琼的《阳光计划》也表现不俗……但是好莱坞是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并不会给华语电影人丝毫照顾,一轮轮残酷的竞争之下,他们在商业与艺术的漩涡中起伏,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新鲜感之后,香港电影人在好莱坞的一切也陷入低谷。吴宇森在2003年拍完《记忆裂痕》之后再无新作问世。成龙自从《尖峰时刻2》登上票房高峰之后,其作品也是一部不如一部,他曾抱怨:“他们给我的剧本全都像是《尖峰时刻》,我根本不喜欢那种电影。”周润发自从2003年演完《防弹武僧》后,在好莱坞就再无戏拍,直到今年才在《加勒比海盗3》中以配角的身份亮相。
随后,大家发现这几年香港越来越繁荣,于是吴宇森回来了,李连杰回来了,成龙回来了。
那一年,香港电影完了
香港电影圈里流传着一个听上去很悲情的故事——2001年年底,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在尖沙咀一家酒吧里,一位老导演过生日。酒过半巡,老导演7个徒弟中的5个忽然各端一杯酒,双膝跪下,哽咽着说:“师傅,我们对不起你,这一行实在没办法混了,我们要找别的生路。” 那一年许多人都说,香港电影完了。
“真正让香港电影陷入低谷的原因众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港片衰落的端倪就已开始显现。港片辉煌之后复制品太多,创作上缺乏开拓和创新。刘德华就曾笑称在自己拍摄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六七十部演的都是同一个角色。包括韩国等都出台电影保护政策,海外电影市场萎缩,人才流失,题材匮乏……”吴思远说。 而这回归的十年,正值好莱坞商业大片横扫全球最猛烈的时段,加上网络下载、盗版的泛滥,一向以低成本“短平快”著称的香港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香港电影有了“家”
“事实上香港电影目前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大华语电影。”黄秋生的说法代表着许多香港电影人的观点。
2004年,CEPA正式生效。“从今天看,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相当明显,一是香港影片进入内地不再受进口影片配额限制,在内地放映时还可以在广东等地放粤语版本,二是内地电影市场向香港打开,允许在内地独资或者合资投资电影院,组建电影发行公司,这些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一位电影局官员说。
CEPA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希望,香港电影已经出现转机。2005年,当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30部,《功夫》香港票房6000万,内地超1.5亿,徐克的《七剑》在香港收800万,内地却高达8000万。2006年底,刘伟强的《伤城》香港票房2000万,未达期望值,内地希望有5000万,但超过8000万,超过期望值。2006年,中国内地票房前10的中国电影,7部为合拍片,票房前四全为合拍片。2007年,合拍片数量将突破40部。面对这种“无缝融合”,吴思远兴奋地表示,内地超过13亿人口的大市场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大后方。(刘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