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中原集团当时是如何度过危机的?
施永青:我们当时还很小,只有两家分行,一家还是总行,加起来不到20人。危机之前,我们什么都做,全港通吃。危机来的时候,我想与其全港通吃,不如集中精力做一个区域。于是,砍掉分行,集中全公司的人投向大屿山愉景湾区域,这个区域由于是郊区,大中介只派1-2个人,我们是10多人,这样我们就成了愉景湾最大的中介行。后来我把这个总结成“战略上以1对10,战术上以10对1”,就是在公司规模上大公司是100多人,我只有10多人,处于弱势,但是在大屿山,我是10多人,他们只有1-2人,我就成了强势。我们就通过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法,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发展,到1983年下半年,公司便扭亏为盈了。
《南都周刊》:这次危机给了香港地产业哪些教训或经验?
施永青:其实,每次房地产泡沫的表现都差不多,当时香港也已经出现了“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地价也是1000多港元/尺,都赶上房价了。而且,像信和、嘉宁这些地产商,也都很疯狂,楼价越升,他们越去抢地。等市场一调整,企业出现危机就是很正常的了。到了后来几次泡沫,包括这一次内地的泡沫,也不过都是在重复“面粉贵过面包”的故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