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和第一次泡沫相比,第二次泡沫前,香港地产业又是怎样的状况?
施永青:1997年左右,我已经感到房价很不合理,那时候,浅水湾豪宅已经卖到了2万-3万港元/尺,普通住宅近8000港元/尺,很多人不去生产,转而只靠炒楼赚钱。我当时在想,虽然富人可以花得起那个钱,但社会不应该也不会允许那么多的资金沉淀在房地产行业里,资源出现了严重错配,是一定要调整的。当时,香港住房月供占家庭收入比大概是120%,虽然没有1982年疯狂,但也大大超过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所以,当时香港流行“无壳蜗牛”这个比喻。当时香港房屋局局长也曾收到过恐吓信,因为人们认为是房屋政策的错误导致房价高涨,民怨沸腾,比如供应不足等等。
《南都周刊》:当时香港房企大都是如何判断市场及进行策略选择的?
施永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笑),和内地在2007年差不多,当时大部分企业也都在疯狂拿地,像长实、新地、信和等等。因为,在大家眼里,土地是可以一直升值的。而那时候香港的证券分析师也就和内地2007年的证券分析一样,把土地储备看成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只要有土地储备,你的股价就可以上升。所以,这也推动大部分企业采取积极进取的经营策略,纷纷疯狂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