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付费平台,在它上面活跃着几亿部手机终端。而终端背后是形形色色的人。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的承载力逐渐变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这个平台,且目的不一,除了以通信为目的的简单用户,还有不少惟利是图的钻营者。由此,移动网络变成了社会的翻版,各种角色粉墨登场。一夜之间,人们手机的收件箱里充满了各色小广告般的短信,有倒卖军火的、兜售假发票的、专业替人报仇的,甚至还有介绍卖淫女的。这里充斥的各种现象真真假假,使得人们不胜其烦,除了对其置之不理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然而,人们刚刚对“垃圾短信”习以为常,“响一声”电话又接踵而来。不分时间、地点,响一声就挂。面对陌生号码,人们陷入两难之地。回拨过去,怕自己陷入骗局;不回拨,又怕耽误了正事。投诉后监管部门的措施没能让局面有所改观;向运营商求救后得到的均是要自我保护的善意提醒。无可奈何的人们开始“麻木地”看着“垃圾短信”纷至沓来,任由电话不知疲倦地“响一声”。也许没人能预料,明天又有什么“新招数”来冲击手机用户的忍耐极限。于是,各方人士呼吁“净化移动网络”刻不容缓。
夜半“响一声”
2008年9月10日凌晨0点13分,熟睡中的霍先生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在卧室安静的氛围中,电话铃声显得格外刺耳。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室内却又恢复了沉寂。显然,电话只响了一声。一向睡眠质量不好的霍先生这晚再也没有睡着。“我并没有打算去接那个电话,知道又是那样的电话,可是我已经被吵醒了,就很难再睡着了,第二天的工作质量可想而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霍先生已经无数次被这样响一声就挂的电话惊扰了好梦。据霍先生介绍,他从去年年初开始频繁接到这样的电话,起初总觉得可能是哪位朋友换了号码自己不知道,或者是移动网络的问题。“那个时候,多半情况下我会按号码拨回去,但是往往听到的都是各类广告,有介绍六合彩的,还有卖假发票的,甚至还有提供色情服务的。这类情况遇到的多了,也就大概知道给我打电话的都是这类人了,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再回拨了。”霍先生向本刊记者谈起了自己对“响一声”电话的认知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