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难,治理更难
“加强自制彩铃的审核即使在技术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也并不容易实行。”江西师范大学的李老师认为:“并不是人家自制彩铃来做广告就违法,把宣传自己产品的广告弄成彩铃,主要是让那些播打电话的亲戚朋友听,运营商怎么能知道制作广告彩铃的人就一定会去制造‘响一声’电话呢?如果运营商禁止使用这类广告彩铃必须得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根据广告法,如果其广告内容“含有虚假的内容”,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该广告主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如果其广告内容“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等违法信息的,广告主将承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等行政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工商部门则可能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对于那些含有淫秽等不良信息的广告,运营商可以很容易进行甄别。但是,运营商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负责验证广告中是否含有虚假内容。由此可见,即便是不会造成“吸费”的“响一声”电话,治理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而对于产生“吸费”的“响一声”治理也非易事。假如通过透传技术,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听了声讯服务,那么除了通话费外还产生了额外费用。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涉嫌构成诈骗罪。据法学专家介绍,所谓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不法分子利用“响一声”引起手机用户的注意,抓住用户“本能的或常理的都会回拨”的特点,诱使手机用户进入“响一声”制造者设置的“吸费”骗局。整个过程中,“响一声” 来电的制造者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透传技术隐瞒真相骗取手机用户回拨而扣取话费。因此,这种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