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垃圾短信”的各项投入,“响一声”几乎是“无本买卖”。工程师赵川说:“与‘垃圾短信’类似,‘响一声 ’也需要购买硬件设备,比如群呼器,这跟短信的群发器非常相似,但这几乎是‘响一声’的惟一投入,因为无论它拨通多少人的电话,均是响一声就挂,被呼叫者从理论上就不存在接到的可能性,只要对方未接到就不会计费。”不仅如此,如果有“ 鱼”上钩,主动回复,那么等待他们的是事先早已录制好的广告彩铃,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生任何费用。单从成本上来看,“响一声”要比“垃圾短信”少得多,所以“响一声”大有取“垃圾短信”而代之的趋势。由于二者在“经营范围”和“经营目的 ”上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因此,有人将“响一声”称为“垃圾短信”的变种。
不仅如此,在人们试图对付“响一声”时遇到了与对付“垃圾短信”时一样的难题。众所周知,不停地给某个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是,问题在于用户无法了解给自己打电话的那个人是谁。也就是说用户本身都不知道自己该起诉谁。最为关键的是,“响一声”和“垃圾短信”一样,频繁更换电话号码,很难具体定位。况且,人们正面临着来自可能上千家“响一声”经营者的狂轰滥炸,号码重复率并不高,从法律上来说很难定义为“骚扰”。由此看来,把二者称作移动网络中的两大顽疾一点都不过分。
“响一声”是否“高额吸费”?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把“垃圾短信”和“响一声”等同起来。网友“利益链”(网名)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在论坛发帖称:“‘垃圾短信’虽然烦人,但是不会让用户蒙受损失,而‘响一声’有可能让用户落入高额电话费的陷阱,从这个角度说,‘垃圾短信’最多构成骚扰,而‘响一声’则涉嫌诈骗。”该网友所说的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社会中针对 “响一声”是否会“高额吸费”的争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记者了解,“高额吸费”的说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上流传的五级利益链,二是北京警方的警情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