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透露,如果用户回拨“响一声”电话,该次呼叫有可能被转移到国外的声讯台,而这种声讯台收费极高,每分钟甚至高达几十元。同时,这种高额吸费电话已形成五级利益链。一级单位就是设在台湾或美国总部的声讯台;二级单位是电信运营商;三级单位是负责出售电话群拨器的企业;四级单位是电话回拨加盟商;五级单位就是广大普通手机用户。而五级利益链的收入分配方式为:每分钟可以产生最低50元的话费,一、二级单位共抽取50%,三级单位作为代办单位抽取2 5%,最后落到四级单位手里还有25%,即12.5元。颇具说服力的五级利益链说,让人们对“响一声”电话产生了恐惧。由于运营商也是该说法中的受益人,所以舆论的矛头直指运营商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
作为电信行业监管部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很快便介入此事。经过对65个涉嫌吸费号码进行回拨测试,没有发现“高额吸费”情况的发生。工业和信息化部清算司负责人于2008年4月16日表示:“高额吸费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这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公众应谨防受骗上当。”同时,该负责人还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无论用户所拨打的电话呼转到何地,接通后主叫用户只需要支付从主叫号码到所拨打的号码之间的通信费,而被拨打号码的用户则需要支付从被拨打号码到其设置的呼叫转移号码之间的费用。因此对用户而言,并不需要关心所拨打的号码呼转到了哪里,因为用户只支付从自己号码到拨打的显示电话号码之间的费用。”官方的辟谣,言之凿凿,然而民众并没有吃下定心丸,因为来自官方的说法不止这一种。
2008年4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警官在接受采访时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65个吸费号码的回拨测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金警官说:“今年1月份和2月份,也就是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里,北京市处在‘吸费’诈骗的高峰期,刑侦总队接到过多起市民报案。”另据北京警方1月份发出的警情提示,电话吸费诈骗嫌疑人一般选择在夜间拨打电话,市民回拨后电话就被挂断,或是忙音,或没有任何声音。实际上,回拨的电话不是被转接到国外,就是被转接到声讯台,从而被收取高额话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后付费电话,机主回拨后,通常要支付 200元左右的话费;充值卡付费,机主已存的话费将全部被“吸”走。一名警察在调查此类案件过程中,就被“吸”走20 0元。此类诈骗报案在2月以后大幅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