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范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垃圾短信’还是‘响一声’电话,运营商都是获利者,要想让获利者自己主动想办法对这些‘牛皮癣’开刀似乎不太可能,况且从法律角度看,运营商有没有这个义务还不得而知。”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泽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他认为:“首先,运营商是一个服务提供者,无论是‘骗子’还是普通用户都与运营商构成法律上的合同关系,即运营商提供服务,‘客户’支付费用。根据通信服务合同,运营商必须注意保护被服务方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害,即便被服务方是‘骗子’,运营商也要履行这种义务,不能随随便便终止向疑似‘骗子’的客户提供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营商没有责任,张律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涉嫌‘诈骗’的是声讯台,那么运营商是负有监管责任的,因为声讯台在利用运营商的平台赚钱,而这些钱都是运营商直接从用户账上划走,然后与声讯台利益分成,从这个过程上看用户是把钱缴纳给了运营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运营商不能‘两手一摊’推脱责任,它负有相应监管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运营商已经了解到有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服务中的某些漏洞骗钱,而又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等同于合伙诈骗,从法律上应该负全责。工程师赵川说:“我们不是执法部门,没有执法权,对于投机分子使用的一些手法,我们只能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后作为证据提交给公安机关,如果要想从技术上对制造‘响一声’的人进行限制似乎不太可能。”
“每次我们投诉,运营商总是表现出‘一肚子苦水’无可奈何的样子,难道他们除了提醒我们不回复这类电话就别无他法了吗?”霍先生接着分析道:“不是说,这些‘响一声’电话绝大部分都是各类广告吗?而这些广告是通过彩铃来操作的,用户自制彩铃难道运营商也没有权力管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大部分人都表示,如果运营商把这类广告都治理了,那么“响一声”电话现象也就离绝迹不远了。网易科技对此进行的调查也认为,“‘不吸费’的‘响一声’关键在于自制彩铃环节,运营商允许用户自行制作彩铃并上传生效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为此,不少圈内人士呼吁,运营商应该完善对自制彩铃的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各类广告彩铃。针对这种建议,运营商尚未回应。但工程师赵川一脸苦笑地告诉记者:“这种建议从技术上来说没有多大难度,但是运营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人力,每天上传自制彩铃的人那么多,如果让我们逐条检查,那得耗费多少人力。”不过,如果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响一声”电话,恐怕运营商也很难以人力为理由拒绝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