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金缺口
面临这轮全球经济危机时,创新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土地收入减少,预算内用于教育医疗公共等投入增加,因此各个地方用于投资的资金空间不大。
“首先其实最缺的还是资本金,”上海市一位政府智囊团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按照《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从1996年开始,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
交通运输、煤炭项目,资本金比例为35%及以上;钢铁、邮电、化肥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5%及以上,电力、机电、建材、化工、石油加工、有色、轻工、纺织、商贸及其他行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0%及以上。
就连一向被视为财政雄厚的上海市政府,今年也开始显现资金压力。今年1月15日,上海市长韩正表示,上海近期完成的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及之前的13条线,资本金缺口约1000亿。
上海,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也面临“资金窘境”。主要为上海政府输血的两大政府投融资平台上海久事、上海城投,最近因要发中期票据而公开的财务数据能够更进一步揭示融资压力。
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项目,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项目,上海至江苏南通(沪通)铁路(上海段)项目,以及上海-杭州-宁波(沪杭甬)客运专线(上海段)。
项目总投资622.87亿元,按照35%资本金缺口,则需要218亿元作为资本金,目前已投入资金仅为59.9亿元。按照相关要求,如果资本金没有到位,银行的信贷一般不敢进入。
地方政府建设的资金困境并非今日独有。像上海这样发达地区已通过创新体制,解决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但如今却有待再次创新。
据主要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服务的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资料,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50亿元,占前50年投资额90%。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规模,其资金来源完全有赖于上海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