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银行争抢馅饼
现在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中长期项目主要贷款需求,而民间投资的信贷需求却较少。
如果资本金只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银行将是融资“主角”。
3月初,上海静安一处高档酒店,揭牌了两家机构——静安区土地管理中心和静安区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静投)。
工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总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等银行的行长或副行长悉数到场。
“今年是静安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较为严峻的一年。我们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的投融资体制,做大融资规模,重点解决土地储备、旧区改造、市政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的融资问题。”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表示。
就在这天,政府为三个项目和银行签订了授信项目。
首先政府通过财政注资15亿元搭建了“静投”这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很快将撬动数倍银行贷款。当天,静投与工行、中行、建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浙商行等7家银行,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据银行人士透露,资金金额估计可达近百亿元,其中一家大行当地支行给其的授信就达数十亿元。
同日,静安区负责的地铁12、13号线在该区的动拆迁工作和建设工作,也有5家银行与之签了授信协议。对于该区的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提供了贷款。
“那都是政府项目或企业,而上海财政雄厚,静安有很多亿元税收大楼,银行肯定是抢着要的。”一位大行当地支行行长表示。
在这些大项目中,银行扮演重要角色。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都能够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支持。一般来说,贷款金额为总投资的65%-70%左右,期限一般在10-15年左右,其中包括若干年的贷款宽限期,宽限期内公司无需还本,只需支付利息。
以地铁融资为例,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久事和上海城投联合组建上海申通公司,负责轨道交通商业化运作。申通注册资本金260亿元,其中上海久事占60%,主要通过申请国开行长期贷款、发放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然后以现金方式注入申通作为股本金;上海城投占40%,主要以地铁1号线的存量资产作价投入。
而上海申通地铁的投融资体制,不是由申通公司为所有轨道交通项目进行统一融资负债,而是采取与沿线各区一起,联合组建项目公司,申通和地铁出相应的资本金投入。轨道交通沿线的征地、动拆迁及其安置工作,由各区自行负责,动拆迁费用折价入股项目公司,同时申通会给予相应补贴。实际上,地铁对银行依赖更大,项目公司65%左右资金来自于银行长期贷款,同时地方政府负责动拆迁时也会向银行融资。
|